老屋好案例

小轉角Artdecorner


  • 地址:臺南市中西區開山路235巷13號
    map
  • 開放時間:視活動開放,詳請洽臉書
  • 臉書粉絲專頁:https://reurl.cc/1ekxMG
  • 補助年度:
    2019年建物整修類(文化部補助50%、臺南市增額)

文風與香火皆鼎盛的轉角

小轉角位於開山路235巷與大埔街的交會口,也就是清領時期,臺南舊城小南門至大東門間古城牆的遺址邊,附近有臺南大學、臺南女中、南大附小等文教場域,亦有聖母堂、六合境大埔福德祠、開山教會等宗教設施,集人文薈萃與香火鼎盛於一角。

根據調查結果,小轉角於將近百年前落成,曾做為製粉工廠、麵店使用,空間結構上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日治時期三開間木磚造建築的前棟,與開闊的鋼造附屬建築,為後棟(圖1)。前棟保留了傳統閩南建築的木構架、菅蓁牆、磨石子地磚,於室內可以看見半樓仔與其樓拱楹;後棟建物約興建於1960至70年代,屋頂結構為力霸鋼架,屋面則是以石棉瓦屋面與鑽泥板天花鋪設。由於年代久遠且經過長時間閒置,雖結構大致保存良好,但現況仍受到風化、白蟻、漏水、後期增改建影響。經過評估,申請團隊向「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提案、申請補助前棟,幫老屋創造再生契機。

修復過程中的意外驚喜

前棟的屋頂與山牆原被鐵皮包覆,拆除鐵皮後,才看見原有磚砌山牆。將牆面粉刷層鑿除後,從紅磚顏色可以判斷原有山牆之斜面界線,界線以上部分為後期新砌磚牆;透過磚牆的痕跡紋理,在門的上方發現拱型砌磚與花崗石條,推測為開口結構的補強方法;另於山牆發現有一處開口,從斷面判斷有可能為一口開窗,但被砌磚封填(圖2)。團隊最後將剃除粉刷牆的山牆重新施作防水打底、洗石子外牆面,而內部則以水泥砂漿修補損壞處(圖3)。

本案需進行鋼構之結構補強,為此須先將部分原有地磚敲除並將室內地板開挖以埋設鋼構基礎,然而在敲除局部地磚後,發現印有正字標誌以及老鷹符號,推測為1971年創立的永振水泥製品廠的老字號鷹牌磨石子地磚(圖4),根據此一推測,現況之磨石子地磚為於1971年之後才重新鋪設。而在地磚下的是原有粉光水泥地坪,為了重現原貌,團隊將大部分地磚切割打除並重新灌漿,至於剩餘之地磚則進行打磨並保存。

菅蓁牆為傳統閩南建築的特色之一,如今已少見,然而在本案室內空間尚有保存。用刮刀剃除室內壁體的白灰層與底層後,可以看見五節芒編製的菅蓁牆(圖5),較大面積的有貫木與粗竹片同時編製,較小處則只有粗竹片作為菅蓁桿固定骨材。本案菅蓁牆前後交錯編織,有橫向、直向,與斜面處的扇形編織法,這些菅蓁牆大多因為年久失修而呈現澎鼓狀,且為進行屋架修復必須拆除之。針對拆除後的菅蓁牆,團隊將其表面灰壁加固,再將背面用木板加固,待全案整修完成後重新展示於牆面上,另以仿作的方式讓民眾更了解老祖先的智慧結晶(圖6)。

讓大魚住在小轉角

本案屋架修復採用落架方式將木料全數拆卸,以仿洋小屋形式做屋桁,桁與桁相接處做燕尾榫接,木柱下端至於混凝土基礎,上端則以藤箍束緊(圖7)。半樓仔的樓拱楹也卸下檢修,並於組立屋架時重新安裝回去(圖8)。桁木與桷材同樣以落架方式進行修復,於組立屋架後修補桁木入壁處榫孔後將桁木入壁,屋桁與屋架相接處置放墊木,再重新固定桷材。門窗也進行修復與仿作,並在屋頂處新作一鋁窗,方便空氣對流並引入光線。

整修完成後,命名為「小轉角Artdeconer」,為生活、文化、米食為主軸的複合共享空間,承襲自400年的時空脈絡,繼續傳承府城的歷史經驗與米食文化。2023年起,「大魚佇這—臺南府城歷史街區的文化生活同樂會」於小轉角展開一系列活動(圖9),透過「歷史人文」、「住居生活」、「藝術美學」三大面向,用繪本、講座、展覽、課程、市集串聯完整的臺南故事,引領更多民眾產生與府城的連結。

--
編撰|好舊好團隊 林靖璇
校對|好舊好團隊 洪嘉呈
資料參考|「開山路小轉角建物整修計畫」計畫
圖照提供|小轉角Artdecorner

--
相關報導|綠媒體【建築師與他的一條街02】小轉角 Artdecorner×開山路:將百年老屋轉化為擾動社區的溫暖場域
相關報導|台灣建築雜誌 小轉角Art De Corner(2023年2月 Vol.329)
相關報導|EZ優遊網 和光接物十年展-為街區而生的小轉角Artdecorner

<工程整修紀錄片>


<我們住的房子>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06-2991111#8696  
臺南市安平區永華路二段6號13樓
好舊。好-臺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補助計畫
06-2757575#54226
2013oldisgood@gmail.com 
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系曾憲嫻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