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南劉家古厝
一府二鹿三艋岬四月津
鹽水位於八掌溪出海口,因注入的海水帶有鹽份,故得名之,於清朝時代因著地利優勢發展在地文化、政治、經濟、交通、軍事,為全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當年便有了一府、二鹿、三艋岬、四月津的說法。爾後,鹽水成為臺南第一個發布的歷史街區範圍,劉家古厝便是坐落於鹽水歷史街區南側的橋南老街。
橋南老街是於鹽水歷史街區中建築保存最完整的街道,其形式大多為清領時期閩南式建築,當中又以北段之景觀最為協調,擁有兩側連續、林立的清代街屋,劉家古厝便是其中之一(圖1)。劉家古厝經歷歲月更迭,現今建築空間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建物前庭,原為第一進的建築空間及一、二進間的內埕天井,現常作為社區集會、休憩空間使用;第二部分為清代建物、生活起居空間,為第二進,北棟主要為正廳及客廳,南棟則為閒置倉庫並保有原清代之過水廊;第三部分為戰後建物,於1951年改建的第三進建築空間(圖2)。
承上,劉家古厝主要以清代與戰後建物組成,其中清代建物已逾百年,雖有持續使用與修繕,但於結構層面仍有許多損毀。為了延續老屋價值、維護鹽水歷史街區文化特色,屋主透過臺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補助執行計畫,以期營造公益與私人兼具的空間。
充滿挑戰的修復工程
劉家古厝建築本體跨越三個歷史階段,受時間、溫度、水氣影響,許多結構看似完整卻已不堪使用,施工團隊於此行情下必須針對每組構件進行評估並決定是否需抽換仿作。
最初由屋頂開始拆除,在卸除屋瓦的過程中發現多數瓦片風化、緣木條損壞致無法再次使用,至於屋頂楹桁受潮腐壞的程度比起原先評估更加嚴重,此情形導致工程需要的汰換用楹桁與杉木數量增加。於後續施工過程中首先鋪設望磚、灰泥、防水毯,防止雨水滲透,若從室內抬頭一望,可從桷木間的縫隙窺見磚材(圖3);為了避免陰晴雨曬導致瓦片與灰泥之間產生裂縫,團隊將防水毯上增設不鏽鋼絲瓦再鋪設屋脊、屋瓦,以清代老屋常見的金型馬背屋脊、仰合瓦修復(圖4);在屋頂桁木與牆體處,由於木料仍含有一定的含水量,因此使用條紋塑膠墊片減少山牆土壤與楹桁直接密合,並保持空氣流通與增加摩擦力(圖5)。
屋面卸除後,團隊發現屋頂楹桁、楣、桁引等因潮濕、腐朽菌滋生造成木材腐爛,且圓木柱及附壁柱有白蟻蟲蛀情形,因此木作工程需進行防水層施作避免受潮,而置換的木構件則依原樣仿作,拼接處另以竹釘加固。部分損壞的木構件在可行範圍內,以修補的方式代替直接使用新木材,如於南北兩側建築之公媽廳隔間牌樓、部分門窗,使新舊材料相互襯映(圖6)。構件仿作或修復完成後,便以編號與部位進行組立,過程中需要不斷微調才能使構件之間更加緊密。最後去漆工程以去漆溶劑刮除及打磨方式並用,經其中檢核委員評估過後,全部屋體木料皆須去漆並補上護木漆,以保護木料表面、延長耐用度(圖7)。
2021年初進行泥作工程,本案老屋經過多年使用、修繕,室內外磚牆面層皆有使用水泥砂漿塗佈,因此首先須拆除其水泥砂漿內層,拆除後以灰泥打底,灰泥乾燥後再覆上面層灰作,完成灰作後安裝電力、消防、照明等系統,至此整體修復工程可說是大功告成(圖8)。
公益目標與永續性
工程結束後,劉家古厝的前庭仍然延續著原先的任務,繼續擔任社區開放空間,但如今大門外多了展覽指示牌,引導遊客進入南側的文物展示空間,也另外設置志工休息區提供休憩之用(圖9)。至於北側則維持原使用,成為屋主起居空間。結合觀光、教育公益與私人起居空間,橋南老街的劉家古厝將繼續佇立在鹽水內,保存歷史街區的風貌與紋理。
--
編撰|好舊好團隊 林靖璇
校對|好舊好團隊 洪嘉呈
資料參考|「劉家古厝」成果報告書
圖照提供|劉天助
--
國家文化記憶庫登錄資料 | 劉家古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