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O村之屋


  • TOGO村之屋
  • 地址:後壁區土溝59號
    map
  • 開放時間:詳洽臉書粉絲專頁
  • 臉書粉絲專頁:https://reurl.cc/eLmqox
  • 案例專輯連結:尚無
  • 補助年度:
    2018年建物整修類
    (文化部補助50%、臺南市增額20%)

臺南最北邊的農村

土溝里位於臺南市後壁區及白河區交界處,沿著一條自然蜿蜒的排水溝分布而得名,也是臺南最北的農村社區。村里有一古宅為廖家古厝,其建築形式為傳統的一條龍(圖1),正一廳與左右兩間完工於日治時期,左右兩側木構造建築則興建於1966年。2012年,臺南市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將廖家古厝改建為農村美術館,每年持續舉行座談會、音樂祭、教育體驗、藝術改造等活動,從原本的住宅功能逐漸轉為大眾用途,成為社區凝聚向心力之所在。

仔細剖析其建築歷史脈絡,正廳主要為神明廳、客廳,左一間、右一間皆為通鋪房間,如今皆改為展覽空間使用。最外側的右二間原有傳統三孔爐灶,可蒸可燒可炒;左二間原為屋主奶奶寢室,過世後便與右二間改為儲藏空間。現存的室外空間有亭仔下與門埕,亭仔下可放置竹樑曬衣,門埕可用來曬穀、番薯籤。在臺南市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的努力下,古厝總算脫離閒置的命運成為美術館,然無奈於歲月流逝,經年累月而來的腐朽、劈裂亟需相關人士進行維護。

紅瓦厝的再生之旅

為了營造廣闊的展覽空間,施工團隊起初打算打破傳統古厝隔間,然而於結構中遭遇執行困難,因此針對許多細節進行結構補強。

於建築本體,團隊使用RC柱礎、H型鋼管落柱、RC牆針對不穩的結構進行改善(圖2),室內柱礎皆使用花崗岩收邊,打造適合陳設展覽的通透空間(圖3)。外牆的編竹夾泥牆因潮濕造成腐朽,施工團隊重新編修,配合封簷板重新修復立面,至於保留於室內的編竹夾泥牆,設計成各施作階段的樣貌:從最底層的桂竹竹編、中層的底層灰泥,再到外層的面層白灰,可以讓觀者清楚理解先人們的建築智慧(圖4)。屋頂瓦片之脫落情形,利用仰合瓦做為施工材料,配合水泥砂漿、防水毯修補(圖5),至於傳統閩式建築一大特色的屋頂規帶、馬背、小脊,則是按原有紋樣修飾細部、分段施作花磚,另拆除鐵皮雨遮,重現舊時古厝模樣(圖6)。右二間的既有磚製爐灶保留,經過整修清潔之後(圖7),繼續留在古厝見證土溝社區的故事。

針對戶外空間,亭仔下與門埕廣場身為主要開放空間,施工團隊重新在鋪面豎砌紅磚並設計陶瓦明溝以供排水之用(圖8),成為土溝社區舉辦戶外活動的最佳選擇之一。

傳承土溝社區精神

再生後的廖家古厝將延續其農村美術館的身分,成為土溝社區連絡之中心,然而美術館已發展十年之久,臺南市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的下個目標是建立合作經濟,發展多個微型營利組織組成「社區合作社」,以社會創新的力量驅動商業發展,並持續促進農村發展與生態保護,讓土溝社區具有提供就業機會的能力、成為農村產業鏈的樞紐,進而回饋社區、解決農村相關議題,也讓古厝的保存多了一層更重大且深刻的意義。

--
編撰|好舊好團隊 林靖璇
校對|好舊好團隊 洪嘉呈
資料參考|「Togo村之屋」計畫
圖照提供|臺南市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張佳惠

--
相關報導|獲文化部老建築補助 「土溝村之屋」恢復優雅姿態
國家文化記憶庫 | Togo村之屋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06-2991111#8696  
臺南市安平區永華路二段6號13樓
好舊。好-臺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補助計畫
06-2757575#54226
2013oldisgood@gmail.com 
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系曾憲嫻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