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好案例

神農街76號(BagSmith & CO.)


  • 神農街76號(BagSmith & CO.)
  • 地址:中西區神農街76號
    map
  •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14:00至21:00;週六至週日11:00至22:00
  • 臉書粉絲專頁:https://reurl.cc/bDn0m3
  • 補助年度:
    2019年建物整修類
    (文化部補助40%、臺南市增額16%)

坐落於歷史街區的神農街老宅

說到臺南知名的觀光景點,神農街絕對是榜上有名。這條寬僅四米、長百餘米的街道濃縮了三百年歷史的精華,同時也是府城歷史街區的重要歷史街道,腳踩五條港、眼底即見藥王廟,仰頭天井的陽光慵懶地灑在磨石子牆面上、拼接的磚道上,時間並不是在此凝結,而是層層疊加直到成為今日的模樣。位於76號的邱銀子古宅是沿著河道建起的兩進落長型街屋,見證了清領時期的繁榮、戰後海安路工程的蕭條、規劃保存意識崛起後,觀光發展帶來的轉機與人潮(圖1)。

追根溯源,老宅是在清代五條港貿易繁盛之期建造,原纖維以神農街面起始的四面街屋,戰後土地分割為北進與南進,而邱銀子古宅變屬於臨神農街的南進街屋。透過調查,老宅的清代建築形式至少保存百年以上,於清代與日治時期作為貿易行使用;戰後則由前屋主出租給多位租客;1975年邱銀子女士買下後,將第一進改造為金紙行倉庫;1993年之海安路拓寬工程導致車輛行駛不便、建物因此閒置;幾十年前再由臺南大學學生租下。修復前老宅第一進出租予咖啡廳,後方天井為開放中介空間;第二進為藝術家展覽與工作場域,展覽空間後方天井設有廁所(圖2)。

由於建造年代久遠,老宅雖有歷任屋主與承租人簡單整理及補強,但仍舊無法解決根本性的損害問題,因此透過過「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補助計畫」尋求協助,不僅只是修復老宅,更是期望能做為神農街街屋的示範,保存歷史文化的風貌。

根本性的修復工程

經歷長久時間,邱銀子古宅主要面臨漏水、白蟻蛀蝕等問題,且古宅位於熙來攘往的神農街上,在施工期間團隊需要更注意公共安全問題。

老宅第一與第二進棟架型式皆為硬山擱檁樣式,此特色為屋身以以兩面牆身作為主要承重的結構體,於一樓地板舖設尺二磚,樓板為福杉所做之橫梁,其上鋪設板椽、砂土,砂土中摻入拌有燒過研磨之蚵殼粉,最後再黏合傳統方形油面磚,屋身出簷多採軟挑,屋頂木構架上的桁檁橫向架在兩面牆身上,即為單脊斜屋頂,再舖設閩南紅瓦,便成了神農街的傳統街屋樣貌。本次計畫以恢復原有樣式為原則,尤其是視覺可及處如南向立面、屋面,將盡量使用原有舊瓦。由於許多構件皆受到嚴重潮濕影響,團隊針對需要的桁木、出栱、閣樓木地板進行仿作(圖3),盡量呈現傳統清代建築桁架樣式。在屋頂修復過程中,團隊發現老宅天窗於前坡、後坡各有一處,鋪設完仰合瓦、防水毯、中脊瓦及規帶瓦後(圖4),便將天窗各自裝上透光玻璃,讓陽光透進屋內。若走出戶外,抬頭一看也可看見屋頂的出簷尺磚,具有防雨防曬的功能。

面臨神農街一側的正立面經過歷代承租人使用後,原先被漆上了淺色油漆,且牆面皆構多有潮濕損壞,團隊這次將立面下方的砌牆面重新施作,在以紅磚堆砌上的牆面再附上一層洗石子,門窗等木作構件則是進行去漆工程,完工後的門面以原有的木色搭上粗糙的洗石子牆、大面積的玻璃窗,作為老宅的門面矗立於神農街(圖5)。在施工過程中,發現牆面有低矮的拱門痕跡,推測是先前本棟76號及74、72號曾為同一商行,在房屋建成之後才開闢拱門貫通,爾後不再需要才以磚土填上,針對此一細節,團隊決定保留過去生活的記憶,將拱門痕跡留在牆面上;另在戶外圍牆發現榕樹根破壞粉刷層,在經過與委員的討論後,團隊最終決定將以膨拱抿石子粉刷層直接移除,避免掉落傷人(圖6)。

與在地商家合作

目前的邱銀子古宅在完工後承租給BagSmith & CO.神農店,以販賣設計帆布袋為主,除了經營商店外,更是提供了許多機會讓好奇老宅的人可以走進店面看看逛逛,古宅與帆布袋二者相輔相成,各自成為對方的最佳行銷角色,也是神農街最新的旅遊亮點(圖7)。

--
編撰|好舊好團隊 林靖璇
校對|好舊好團隊 洪嘉呈
資料參考|「神農街邱銀子古宅保存再生計畫」成果報告書
圖照提供|邱銀子、有田設計

--
相關報導 | 南臺科大文化底蘊USR計畫神農街博物館 邀請新駐店「袋」開講與體驗皮革與生活
國家文化記憶庫登錄資料 | 神農街76號邱銀子古宅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06-2991111#8696  
臺南市安平區永華路二段6號13樓
好舊。好-臺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補助計畫
06-2757575#54226
2013oldisgood@gmail.com 
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系曾憲嫻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