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好案例

小半樓


  • 地址: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一段199巷7號
    map
  • 開放時間:周三至周六14:00~19:00(周日、周一、周二公休)
  • 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nan1997/
  • 補助年度:
    2016年(105年度) 文化經營類6萬
    2017年(106年度) 文化經營類6萬
    2018年(107年度) 文化經營類6萬

陶、人、老屋,三者匯成
隱身在銀同社區的小半樓,是臺南資深茶人兼陶藝創作家方啟文與他的太太劉惠雅共同成立的陶藝文創館,作為方老師與學生共同展示作品的空間。起初,方老師用獨到的眼光在衛民街將一間老屋改造,並取名「一念間」,除展示其多元創作品之外,也是陶藝教室,提供學生學陶、玩土、談心,交換生活大小事。教陶三十多年的方老師,桃李滿門,也因陶藝結緣許多朋友。
2014年,在奇妙的緣分下,透過朋友輾轉認識屋主,在許多老屋林立的銀同社區遇見了一棟無人使用的老西藥房,經努力整修後,開設「小半樓」陶‧文創展示空間,除展出個人作品,二樓空間也開放作為茶藝和陶藝教室,希望將「雙藝」導入庶民生活。
老闆娘劉惠雅表示,很多人在附近走走晃晃時,大部分都只會往內看一眼,不會進來參觀。或許是因為陶藝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一門遙不可及的藝術,但他們還是希望能透過平易近人的老屋,讓入內參觀的人不帶壓力得欣賞陶藝的美,讓美學落實在日常生活。從另一個角度看,藉由老屋展示相關作品,不但能透過老屋本身的美襯托陶藝,更能烘托創作者的辛勤構思和耐心製作,讓擺放於店內的每一件陶藝作品都扮演著與人、與老屋交流的媒介。


老屋的容顏與內涵越賞越有味
具有將近70年歷史的老西藥房,融合台式純樸與日式清雅的美學,整體呈現懷舊的風格,室內的擺設及家具,包含陶藝作品,都為空間添加許多時代的氛圍。在初訪的那天,遇到兩批被小半樓特色吸引而來團體,一批為來自韓國的背包客,對於他們來說,藍白相間的建築外觀如同門口寫著「Welcome」的小黑板,熱情招呼著他們進來參觀,探頭後更發現內部別有一番風味;另一批則為探勘多次的電視劇美術團隊,他們形容「就像穿越時空的感覺」,因為店內的復古風格,搭配小巷獨特的氛圍,正是符合他們想像的最佳場景。
整體空間的設計源自於方老師的巧手,藉由老屋元素的保留,將空間最原始的樣貌保存下來,也因留有小閣樓而取名為「小半樓」,而「小半樓」的招牌也是出自於老師親手執筆並製作。方老師表示,老房子的維修和整理需要更細的思量與時間,才能完整的保存它原有的味道。
巧妙利用藥櫃在隔間牆的優勢,卸除原本的單向藥櫃的背板作為展示櫃,使左右兩邊視野通透,且沒有過多的裝飾,僅配上一些老家具擺設陶藝作品來呈現藝術品最好的樣子。越過櫃台進到後面的房間,映入眼簾的是展示著茶器的紅磚櫃及磨石子牆 ,而舊有的木床再利用則成為茶室,可以想像老師在這邊泡茶會友的畫面。脫了鞋爬上二樓,可以看到另外兩間的茶室,因為是閣樓空間高度較低,彎著腰走起路來,伴隨著樓板嘎啦嘎啦的聲音,腳步不自覺放慢,更感到空間的質樸氣息,復古的電視、音響、鐘等等,也讓小閣樓更添幾分古意。
四處參觀,細細品味小半樓內的各式各樣的東西,可以發現許多方老師夫婦的小巧思,除了收藏茶具與陶器,也收藏許多老東西,將富有歷史痕跡的木門,搭配燈具創造出一個小空間,讓擺在那的作品獨樹一格。特別的是,與木門搭配的燈具,其實和入口的吊燈原本是一組,兩個拆開且上下顛倒,分別形成具有特色的燈。


不同的嘗試與交流,讓美學落實於日常生活
在這個小小空間,除了緩慢的感受時間流動,當然少不了人與人之間的最美的那份互動。除了與周邊鄰居關係良好外,也與社區合作舉辦陶藝小教室,邀請阿公阿嬤一起做陶,並讓阿公阿嬤用自己做的茶碗體驗日式抹茶,使陶藝文化與生活更接近;另一方面,也嘗試走出圈子與同樣是社區店家的鵪鶉鹹派合作,舉辦陶藝小教室的微攝影展,將阿公阿嬤可愛的畫面記錄下來,分享給更多的人,創造不一樣的交流機會。
憑著對於老屋的喜愛,為將資源分享給更多的人,2018年方老師夫婦在勝利路的巷子內找到一間有庭園的日式獨棟建築,運用「聚」的力量,與學生共同創辦「因子生活工作室」,藉此從陶藝延伸到不同的層面,以主要的陶藝創作,並嘗試與其它相關五感產業(例如:搞搞居的香氛)做結合,讓更多的人都有機會能細細品嚐,所謂在地的新美學文化。從「一念間」到「小半樓」再到「因子」,方老師夫婦讓空間不只是一種交流,也在功利的社會中,保留人與人最溫馨感動。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06-2991111#8696  
臺南市安平區永華路二段6號13樓
好舊。好-臺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補助計畫
06-2757575#54226
2013oldisgood@gmail.com 
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系曾憲嫻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