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歷史街區

借鏡德國


19世紀初即開始保存古蹟,二戰後,德國許多歷史城市損毀嚴重,新的政治情勢缺乏古蹟保存規範,且當時各邦政府推行以新建築重建都市,使具歷史保存價值的建築物毀損程度甚於戰爭期間。1970年代,以歷史保存為目標的都市規劃興起,並以「保存區」為概念,德國聯邦政府提出都市建設獎助法或營建法修正等政策。

以啤酒節聞名的第三大城「慕尼黑(München)」建於中世紀,1975年起,慕尼黑的都市發展皆必須重視其歷史核心區的規劃,且核心區中的建築物不是古蹟、就是在古蹟週邊,因此列為整體歷史景觀加以保護,即便非古蹟,仍須依法保存。核心區雖受到歷史保存規範,但仍可有順應時代需求的使用,例如著名商城「五宮廷(Fünf Höfe)」即是在歷史保存前提下,配合街道意象保留立面,內部翻新、改為包括辦公、住宅、商業、藝廊等複合使用的案例。核心區西側「卡爾門(Karlsplatz)」至「瑪利恩廣場(Marienplatz)」間的徒步區同樣也都是兼具歷史保存與現代需求的案例。


圖1.五宮廷(Fünf Höfe)


圖2.徒步商店街


圖3.卡爾門(Karlsplatz)


圖4.著名的宮廷釀酒屋(Hofbräuhaus)

(以上圖片皆擷取自Googl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