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好案例

人嶼物基地


  • 地址:臺南市東區大學里長榮路三段50巷5號
    map
  • 開放時間:9:30~17:30(參觀需事先預約聯繫)
  • 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人嶼物基地-1177435619044870/
  • 補助年度:
    2015年(104年度)建物整修類 20萬
    2017年(106年度)文化經營類 6萬
    2018年(107年度)文化經營類 9萬

實踐Last Longer精神

畢業於成大工業設計的李翊禾和宋宜臻,兩人從學生時代就持續反思過度消費造成的社會及環境問題,秉持著社會企業的理念,並在人文薈萃的成大週邊,成立「人嶼物基地」作為工作室,藉由老屋創造一個讓大家對於「健康長久的人與物關係」真正有感的空間。

在創業初期,李翊禾和宋宜臻碰巧得知認識的長輩買了一棟被閒置二十多年的透天雙拼民宅,也就是現在的「人嶼物基地」。李翊禾在成大念書時常常在附近吃飯,當時就注意到一些早期宿舍住宅型式的老屋,沒想到現在可以租下來當工作室,進而整修、再利用老房子,也剛好符合自己的目標。

其實很多東西,只要還能修復,都還有其價值。透過「延長物品生命」及「創造有意義的人與物關係」,讓人們看到自己與物品之間具有價值的連結,喚起人們愛惜物品,不隨意丟棄的心;同樣的道理也適用在老屋上,藉由老屋的再利用,不僅可以延長老屋的壽命,也可以創造與人們與空間的共同記憶,進一步重新建立起老屋與人們的關係。

翻轉老屋正面,符合現在使用

隱身在巷道中的「人嶼物基地」是一間1969年建造的加強磚造建築物,原出入口是在西面一個約四米寬的私設巷道,外接長榮路三段,東面的後門則正對成功大學東寧校區的舊宿舍群,近幾年東面道路由原本的小巷弄拓寬為八米寬的道路,也因此從藏身巷弄變成一面臨路的老房子。

為了有效地將這樣條件的老屋順利留下且再利用,李翊禾和宋宜臻傳達他們的理念,成功說服屋主將老屋保留下來,甚至讓屋主資助房屋本體構造等相關整修的費用,委託黃卓仁建築師進行整體設計(正十八空間的經營者)。突破一般的建築設計,不僅將舊元素與新素材融合,也大膽地翻轉建築正面;拆除建物後側多次搭建之鐵皮加蓋,利用現代設計,把新的主要出入口改為面向新開闢的八米路上,並拆除位於二樓東面之加蓋浴廁,修建為陽台,留設出可以呼吸的天井,於前庭空間種植草皮及喬木。

內部空間規劃上,在一樓原本的餐廳位置新作廚房吧台及衛浴,大廳部分保留其特色圓拱門,並將其做成吧檯窗口,使兩個空間可以通透,形成開放式的多功能使用區,原入口空間則作為「正興街─杯杯計畫」容器儲放、清洗品管的執行場域。二樓空間重新調整分配,新作衛浴工程,將整個空間留作Last Longer 團隊的工作空間,其中陽台是李翊禾及團隊成員最喜歡的空間,不但可以眺望對面的老宿舍,也可以悠閒坐在椅子上吹著徐徐的風,放空紓解工作壓力,欣賞天井的光影與綠意。

反思問題,做出行動

試圖降低地球資源的消耗,減少「購買→使用→丟棄」的速食消費行為,希望容器能如同老屋再度被運用,讓所有人一起愛物、惜物,Last Longer Project團隊自2015年起多方嘗試推動環保餐具,透過建築師黃卓仁(正十八空間)的地緣關係牽線,順利獲得正興街區店家的支持,推動正興杯杯計畫,提供環保容器讓在街區散步的旅客盛裝飲食,讓旅客可以走到哪、用到哪,在離開街區前歸還,降低一次性容器的依賴,減少資源耗損及垃圾汙染。

此外,李翊禾和宋宜臻認為對自己身處的環境除了表達關心、持續關注之外,了解問題所在,進一步將想法轉化為實際的行動,是非常重要的事。因此,兩人在2018年開始在一樓多功能使用區定期舉辦「週四怎麼辦?」主題式工作坊,協助大家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並付出行動,實踐創業的初衷。

為了讓更多店家願意使用好盒器,以及改善好盒器的遺失率,團隊持續努力改良整套作業流程,近期已推出了app,未來將有自動歸還站等服務;期望用設計的力量,以實際行動推動改變。從老屋再利用,到實行「好盒器-正興杯杯計畫」,再到「週四怎麼辦?」工作坊,李翊禾和宋宜臻將理念運用在不同層面上,為了讓人們可以看到多種不同的嘗試方式且成功的案例,並且願意跟著去做,逐步自生活小細節解決,以改善社會及環境問題。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06-2991111#8696  
臺南市安平區永華路二段6號13樓
好舊。好-臺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補助計畫
06-2757575#54226
2013oldisgood@gmail.com 
臺南市東區大學路1號(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系曾憲嫻研究室)